再見了,偏食

再見了,偏食!

文/非 比

偏食,一直以來都是父母最頭痛的小孩病,即便像我都快卅歲了,每上餐桌,家人的話題都在「我不吃這個,也不吃那個」打轉。

我從小就不太愛吃青菜水果,舉凡一般孩童不喜歡的青椒、洋蔥、苦瓜、茄子等,還有大部分的葉菜類,我都不愛吃,不管用任何方式烹調,或是切成丁狀細絲碎末,都逃不出我的法眼,不吃就是不吃。

偏偏除了我之外,其他兄弟姐妹都不挑食,所以每次在餐桌上總會聽到一老一小對喊「快吃青菜!」「我不要!」弄得全家神經緊張。

在清淨母語工作,認識了很多一般市場常見的果菜到深山裡的野菜,如數家珍卻不大動口,在這裡也沒人逼我吃,和同事一起用餐,一點壓力也沒有。

直到某次門市進了些秋葵,這種毛茸茸又黏呼呼的玩意兒,只有在日式餐廳裡吃過一次,嚼起來黏黏的讓我覺得有點噁心,導致對秋葵的印象很差。

店長熱了一鍋水,把秋葵放進鍋裡汆燙大約十幾秒鐘撈出,拍胸脯保證,絕對不會有黏膩的感覺,盛情難卻下我勉強咬了一口:「這也太好吃了吧!」毛毛的外皮不僅不壞口感,還帶著脆度,而且不會吃到草腥味;秋葵汁液雖然黏稠,但碰到唾液就稀釋掉了,不會殘留在嘴裡;脆皮加上汁液,最後和裡面的秋葵籽一起咬下,豐富多層次。店長倒了點黃豆醬油沾著吃,綠葉馬上變紅花,幾根秋葵配碗白飯就可吃上一餐。

又有一次門市進了枇杷,「又是一個毛茸茸的玩意兒」我心裡念著,店長挑起一粒枇杷,沒剝皮直接咬了下去,直說又甜又多汁,讓我也嚐嚐看,我皺著眉頭挑了一粒最小的,想到以前吃枇杷的經驗不太好,就是覺得難吃,現在還要連皮吃,但想著是農場種的,就試試看吧!誰知一吃驚為天人,裡面的果肉甜的可媲美哈密瓜,連皮吃增加口感,水分相當充足,二話不說馬上買一盒回家,我媽一看不得了,這偏食鬼竟然買枇杷吃,簡直太陽打西邊出來。

經過這兩次的經驗,我開始嚐試些以前不喜歡的菜,四年下來,過貓、龍鬚、芥菜、皇宮菜、皇帝豆等都成了我的餐桌常客;今年海梨柑盛產,每顆皮薄肉多且甜,晚餐後我都會剝兩三顆來吃,這樣的轉變媽媽感到非常驚訝,以前剝給我吃都抵死不從,現在反而自動自發的吃起來了。

來到清淨母語後,和家人的餐桌互動起了很多變化,我發覺我並不是不喜歡吃蔬果,而是不喜歡它們的「味道」;但是為什麼農場的蔬果卻可以讓我大快朵頤呢?慢慢回想這過程,在今年的海梨柑上我找到了答案。

柑橘類的水果,吃完舌頭常有刺麻感,久久揮之不去,金桔尤其明顯;大部分金桔都會連皮吃,那皮散發出的味道真讓我不敢恭維,不管是新鮮的還是醃漬過的,即便它對呼吸道很好,那刺麻的口感總讓我卻步,橘子柳丁也是。

但是清淨母語的海梨柑,卻讓我齒頰手指留香,完全顛覆我對柑橘類的壞印象,青菜亦同。

以往我對芥菜的印象就是「又苦又澀」,但清淨母語的芥菜不僅好吃,連生吃都很有味道,那芥末味配上花生和紅毛苔,簡直開胃,做成酸菜就更不用說了。

常吃牛肉麵的人多半都會加酸菜,但部分市售酸菜吃完嘴巴常感到非常乾,偏偏我又很喜歡吃酸菜,每次都是「先甘後苦」,但這裡的酸菜可以讓我單單配碗白飯又是一餐,吃完嘴裡不僅不乾,還留著淡淡的菜香味,才剛吃飽就開始期待下一餐配酸菜了。

綜合以上這兩個答案,理出了一個結論:「是清淨食物的『真滋味』,讓我願意嚐試各種蔬菜水果。」

追溯原因來自於清淨母語堅持零農藥種植和零化學添加物的加工過程,讓我品嚐到食物「起初的味道」,是在生態平衡的自然環境裡,不傷害一寸土地、一草一木、一點生命種植出來的,量雖然極少,卻各個用盡真心在耕耘。

在五、六O年代,父母都還吃過食物原本的味道,猶記我曾買把農場的空心菜給媽媽,媽媽清炒後吃了一口,直說這是她兒時的味道,現在的空心菜都沒這味了。隨著時間與科技進步,消費者要求標準商品及商人追求快速生產的狀態下,餐桌上漸漸只能看到「食品」而非「食物」,因此特別感謝清淨母語,讓我還能夠在這世代吃到古早味……不,也許該說是食物的真滋味。

一棵小小的種子,改變了我和家人的關係;一份用心的真食物,也慢慢改善我偏食的毛病,在這充滿「假」的年代能夠認識到「真」,是現代速食時代難能可貴的經驗。只要在餐桌上改變一點食物的來源,讓全家人分享這份真滋味,就能讓真實的幸福,慢慢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