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荷
曾经,有一位台东的居士,带我去?观他的男众老菩萨的梨园。 老菩萨已经七十多岁了,十分勤劳,粗重的工作,都不假手他人。他满面笑容、和霭可亲,好客、又乐于助人。 他很高兴我们的到访,带着我们去他的梨园绕了一圈。 他的梨园地面非常干净,几乎到了寸草不生的地步,在梨园内走动,非常地顺利快速,只发了大约二十分钟,两三分地就绕完了。 他的管理方式相当科学,手中握着测量水果甜度的仪器,到处测量这颗水梨,是不是可以采收了。 他们家也种蔬菜,远一点的地方的菜,是卖钱用的。住家旁边的一块地种的菜,是给家里自己吃的。 他的女众老菩萨告诉我,这一块地的菜没有消毒。后来,我才知道台东地区的农友,习惯把打农药称为消毒。 据说,目前台湾一般的惯行农法,收成一季的水梨,大约要打十来次的农药。有一年梨山的二十世纪梨,一颗两块钱,不知果农怎么过日子? 身为农人的女儿的我,相当了解农人的辛苦。谷贱伤农的话,我也深深地体会。 但是,身为消费者的人,心理想的是:我希望买到又便宜、又没有农药的蔬果。 何曾想到,农人的生计问题?身为农人的人,又可曾想到,农药对虫有多么悲惨? 对于打农药的人自身,有多大伤害(农人得肝癌的很多)?对别人和整个大环境,又有多少问题? 没有非打农药和杀草剂,真的不可能维持下去吗?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如果能彼此互相疼惜,对于农地里的一切生物和微生物多一点慈悲,也许更能够静下心来,找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双赢,人和虫之间互惠的对策,以及对于环境更好的方法。